魔燈影像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SJ-50978A 塞吉奥 莱昂内:西部往事/狂杀十万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8/BD50:亨利 方达/查尔斯 布朗森/克劳迪娅 卡汀娜/幕后花絮/中文评论/附国配

原价
¥24.00
销售价
24.00
  • 累计销量0
  • 浏览次数278
  • 累计评论0
可选规格
首页

SJ-50978A 西部往事/狂沙十万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8)(BD50 2011版4K修复珍藏版)

【独有原版及全中文导航双模菜单】独享2024·5新发派拉蒙美版派拉蒙呈献系列4K修复版UHD+BD及旧版派拉蒙美A区蓝光复合版本,荟萃中法日泰悉数官方素材精华,原版绝无压缩原汁原味4K修复视频(2011版次长版本),DTS-HD 5.1高清无损原音,集成央视国配,官方中英法西日韩泰字幕,附其中一条汉化评论字幕,保留新版美A/意大利2区DVD双版完整幕后花絮内容并附独家全程(部分官方)中文字幕

英语DTS-HD5.1 英语2.0-224 法语2.0-224 西班牙语2.0-224 国语2.0-192 日语2.0-192 英语评论2.0-224  英语评论2.0-224

英 法 西 中繁 中繁 日 韩 泰 英评 中简评

※与莱纳德·马尔廷回顾 05:32

※戏剧暴力 28:50

※罪恶的开端 19:38

※与死亡息息相关 18:20

※铁路:西部的革命 06:22

※过去与现在 04:30

※剧照回廊 05:18

※专访塞尔吉奥·莱奥内 04:26(意大利2区DVD)

※专访克劳迪娅·卡汀娜 02:43(意大利2区DVD)

意大利西部片宗师瑟吉欧·莱昂传世经典之作,被称为影史上最伟大的西部片,IMDB评分高达8.5常年高居TOP250

导演: 赛尔乔·莱昂内

编剧: 赛尔乔·多纳蒂 / 米基·诺克斯

主演: 亨利·方达 / 查尔斯·布朗森 / 克劳迪娅·卡汀娜 / 杰森·罗巴兹 / 杰克·伊莱姆

西部往事 C'era una volta il West (1968)

导演: 赛尔乔·莱翁内

编剧: Sergio Donati / Mickey Knox / 赛尔乔·莱翁内

主演: 亨利·方达 / 查尔斯·布朗森 / 克劳迪娅·卡汀娜 / 杰森·罗巴兹 / 杰克·伊莱姆

类型: 西部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美国

语言: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1968-12-21

片长: Italy: 175 分钟 / 165 分钟(international version) / Finland: 137 分钟(1970)

又名: 狂沙十万里 / 万里狂沙万里愁 /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剧情简介

  意大利西部片宗师瑟吉欧·莱昂的传世经典之作,继与克林伊斯威特合作「镖客三系列」之后,瑟吉欧·莱昂这部近三个小时的长篇钜作,被称之为影史上最伟大的西部片。 

故事叙述一名神秘客(查理士布朗逊)来到小镇上,被卷入一名寡妇(克劳蒂雅卡迪奈尔)与铁路大亨的土地抢夺战,此片最有趣的角色,是由一向形象正义的亨利方达,难得在此片中扮演一名冷面的残酷杀手,从头到尾几乎没有表情,只有嘴角偶尔小有动作,让人不寒而栗... 

   当年影片在美国上映时,曾因为片长过长而被片商修剪,导致故事架构含混不清,语焉不详。

拍摄花絮

·在开场段落扮演的三个枪手中,有个是艾尔·穆洛克。就在拍摄完后一天,他从宾馆的窗户里跳下去自杀身亡了,身上穿着全套的戏服。

·亨利·方达最初拒绝演出影片中的角色。导演赛尔乔·莱翁专程坐飞机到美国与他会面。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赛尔乔回答说:"画面就是这样--摄影机显示有个枪手从腰间拔出手枪,然后射中了一个奔跑着的孩子。镜头沿着往上移动到了枪手的脸,这正是亨利·方达。"

·编剧之一的贝纳多·贝托鲁奇在DVD版本的花絮中说,当时他第一次建议导演赛尔乔·莱翁,电影的中心人物应该是一个女性,里昂对此很犹豫。里昂第一次开工时,有人建议拍摄吉尔的介绍出场镜头,可以从火车站的月台下往上拍摄,这样摄影机就能拍到吉尔裙子的里面同时看见她没有穿任何的内衣。克劳迪亚·卡迪纳尔说从来没有人告诉她这个主意,要是真的要求这么拍摄的话,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的。(还好宽厚的赛尔乔·莱翁在编辑剧本的过程中,就已经放弃了这个念头)

·在这部电影中,克劳迪亚·卡迪纳尔和保罗·斯图帕乘坐了电影史上最漫长的双轮单座马车。开始于西班牙,直到穿越了美国的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

·在开场段落中从火车站逃跑的一名印度妇女,演员的真实身份是一位夏威夷公主Luukialuana (Luana) Kalaeloa。她是演员伍迪·斯乔德的妻子。

·哈蒙尼卡倒霉的兄弟由制片经理克劳德·曼西尼扮演。

·约翰·兰迪斯是这部电影中的一名替身演员。

·最初定稿的剧本长达436页。

·片头演职员字幕表,包括导演赛尔乔·莱翁的名字,用去超过十分钟的时间,电影才正式开始。

·这是亨利·方达唯一一部扮演坏蛋的电影。

穿帮镜头

·事实错误:西班牙铁路的宽度标准是1674毫米,比美国铁路的宽度标准1435毫米要更宽。在电影中的一些场景中,可以很明显看到"莫顿铁路"的宽度和西班牙的标准完全一致。此外,欧洲火车头是外置结构设计,而美国的火车头基本上都是内置式的。

·连贯性:在开场一段,黑人用他的帽子喝水,随后,当三个枪手出现的时候,他的帽子里面布满了灰尘。

·时代错误:在准备婚礼盛宴的时候,布立特的女儿唱了几句"Danny Boy"中的歌词。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在1910年写成的。

·连贯性:在弗朗科和哈蒙尼卡的决斗期间,车耶尼刮去了自己的胡子(大部分的连鬓胡子)。然而,就在他死之前耳朵下面大部分的胡须又回来了,这仅仅是十分钟以后的事情。

·连贯性: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哈蒙尼卡与弗朗科对抗时,他的头发明显要比电影刚开始时长了很多。然而,当他走进房子和吉尔说话的时候,他的头发又变短了。

·发现错误:当夏安族人透过火车的车窗开枪打中了保护哈蒙尼卡的那个男人时,这个人坐着的椅子上没有任何血迹,尽管他是在致命的射程范围内。

·连贯性:当克劳迪亚下火车的时候,有两个男人把她的行李箱拿下去,他们坐在车站的长凳上,箱子就放在了他们前面。但在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他们再一次从火车上把箱子拎下来。

幕后制作

  在完成《黄金三镖客》之后,赛尔乔·莱翁认为自己已经道出了想说的一切,于是打算告别西部片。莱翁偶然发现了哈里·格雷(Harry Grey)的小说《The Hoods》,书中讲述了曾效力于犹太黑帮的作者在美国禁酒令时期的亲身经历,莱翁希望将小说改编成电影(17年后莱翁电影生涯的谢幕之作《美国往事》),不过好莱坞片商只想让他拍摄西部片。制作“镖客三部曲”的联美电影公司提议由查尔登·海斯顿、柯克·道格拉斯和罗克·赫德森主演新片,却遭到莱翁回绝,而派拉蒙很快以充足的预算和亨利·方达的加盟博得了莱翁的青睐,能与方达合作正是莱翁长久以来的心愿。

  1966年底,莱翁找到曾做过影评人的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和达里欧·阿基多一同酝酿本片,在随后的一年中,三人观看并研究了大量经典西部片,其中包括1952年的《正午》、1924年的《铁骑》、1961年的《科曼奇罗》和1956年的《日落狂沙》,影片故事由此与美国西部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黄金三镖客》的初剪版本严重超时之后,莱翁的电影经常会被按照影院上映的需要而大幅删剪,所以莱翁对本片片长也顾虑重重,为此他委托合作过多部电影的塞尔吉奥·多纳迪协助修改剧本,尤其是为影片长度把关。

  在《西部往事》中,莱翁一改其惯用的西部片手法,影片摒弃了“镖客三部曲”中的离奇、快节奏和对西部偶像的滑稽模仿,转而以节奏缓慢和阴郁的主题标新立异,这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深受黑泽明《姿三四郎》的影响。本片中的人物也与“镖客三部曲”中的前辈大相径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们也开始发生转变,这标志着莱翁电影风格进化的开始,这种风格在日后的《革命怪客》和《美国往事》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铁路是影片主题的重要载体,它的出现预示着文明和文化的到来,并标志着古老西部传奇的消亡。在莱翁眼中,西部是古典英雄的最后净土,影片由此颇具怀旧情怀,以及他对西部神话消逝的悲悯,正如影片片名所示,西部往事已经一去不返。水是影片的又一主题:女主人公吉尔的所有转变都因水而起;片中很多场景都与水有关;作为滋养新西部的养料,井和井水在故事情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莫顿建造环美铁路的梦想中,太平洋发挥着显著作用。

  虽然《西部往事》在美国不如早期的“镖客三部曲”受欢迎,但全世界的电影爱好者和影人都给予了极高评价,60年代末至70年代,很多年轻影人和影评人重新评价了本片,称之为影坛杰作。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约翰·卡朋特、约翰·米利厄斯、约翰·保曼和巴兹·鲁曼全都深受影响,很多人认为本片是影史最伟大的电影之一、最优秀的西部片以及莱翁导演生涯中的最佳作品。

 

西部往事 C'era una volta il West 获奖情况


土星奖(Saturn Award)  2004

Best DVD Classic Film Release (提名)

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 USA(National Film Registry)  2009

Golden Screen, Germany(Golden Screen)  1984

(UIP

Golden Screen, Germany(Golden Screen with 1 Star)  1984

(UIP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David)  1969

Best Production (Migliore Produzione) Bino Cicogna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