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执行 56 个查询,用时 0.137031 秒,在线 28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3.568 MB
Powered by ECShop v2.7.3 Licensed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原作名: Metaphors We Live By译者: 何文忠出版年: 2015-4页数: 237定价: CNY 45.00装帧: 平装丛书: 当代外国人文学术译丛ISBN: 9787308143172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3月1日)外文书名: Metaphors We Live By丛书名: 当代外国人文学术译丛平装: 237页语种: 简体中文开本: 16ISBN: 7308143171, 9787308143172条形码: 9787308143172商品尺寸: 22.8 x 14.6 x 1.8 cm商品重量: 340 g品牌: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
![]()
![]()
内容简介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John M. Lawler,《语言学》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作者简介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研究领域广泛,主要包括认知语言学,语言的神经理论,概念系统,认知语言学在政治、文学、哲学、数学中的应用等。著述颇丰:《女人、火和危险的事情》(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道德政治》(Moral Politics)、《别想那只大象》(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等。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特聘骑士教授,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美学等。重要著述包括:《身体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e Body)、《思想中的身体》(The Body in the Mind)、《道德想象》(Moral Imagination)等。编辑推荐《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目录前言致谢第一章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第二章隐喻性概念的系统性第三章隐喻系统性:凸显和隐藏第四章方位隐喻第五章隐喻与文化连贯第六章本体隐喻第七章拟人第八章转喻第九章隐喻连贯性的挑战第十章更多的例子第十一章隐喻建构的部分性质第十二章我们的概念系统根据何在?第十三章结构隐喻的基础第十四章因果关系:部分自发和部分隐喻第十五章经验的连贯建构第十六章隐喻的连贯性第十七章隐喻中复杂的连贯性第十八章概念结构理论的一些影响第十九章定义和理解第二十章隐喻如何赋予形式以意义第二十一章新意义第二十二章相似性的产生第二十三章隐喻、真理、行动第二十四章真理第二十五章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神话第二十六章西方哲学和语言学中的客观主义神话第二十七章隐喻如何揭示客观主义神话的局限性第二十八章主观主义神话的不足第二十九章经验主义替代阐释方案:赋予古老神话以新意义第三十章理解文摘版权页:从这一观点来看,争论就是一种战斗,并以对话的形式被构建。但是,如果你认为“战斗”只是身体上的,并且你认为精神上的痛苦只是一种比喻说法,那么,你可能会认为“一场争论是一次战斗”是隐喻。重要的是次范畴化和隐喻是一个连续统上的两个端点。如果A和B是同类事件或活动,形式A是形式B的(如,“一场争论是一次战斗”)次范畴化;如果他们是完全不同种类的事件或活动,形式A是形式B的隐喻。但是,当不清楚A和B是不是同类事件或活动时,A和B的关系就会处于连续统中间的某个位置。要注意的重要事情是:第十四章的理论概述既顾及了这种不明确的案例,又顾及了明确的案例。不明确的案例和明确的案例一样都涉及同一类型的结构(具有同样的维度和同样的可能复杂性)。在形式A和B这样一个不明确的案例中,A和B都是构建某种活动(或事物)的完形,唯一的问题是由这些完形建构的活动或事物是否属于同一种类。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根据经验完形描绘了连贯性,这些经验完形具有那些从我们经验中自然显露出来的维度。一些完形相对地简单(“对话”),另一些则极为复杂(“战争”)。也有一些复合完形,它们是部分依据其他完形被构建。这些就是我们一直说的概念构建的隐喻性。某些概念几乎完全以隐喻的方式被构建。例如,“爱”的概念就主要用隐喻的术语被构建:“爱是一次旅行”,“爱是一个病人”,“爱是一种物理力量”,“爱是疯狂”,“爱是战争”,等等。“爱”的概念有一个核心,它通过次范畴化“爱是一种情感”以及与其他情感的联系(如“喜爱”)来最小化建构,它在我们经验中没有以任何直接的方式清楚地界定,因此必须主要通过间接的方式,亦即隐喻,来被理解。但是连贯并非只是依据多维度完形来建构这么简单。当一个概念通过不止一个隐喻被构建时,不同的隐喻结构化通常以一个连贯的方式吻合在一起。现在我们将转向连贯性的其他方面,既关注在单一隐喻构建中的连贯性也关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隐喻构建中的连贯性。
商品属性 [作者] 乔治 莱考夫/马克 约翰逊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图书书号/ISBN] 9787308143172 [出版日期] 2015-4 [开本] 32 [图书页数] 237 [图书装订] 平装